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看自己的身份、不看场合,怎么想就怎么说,确实是符合实情了,但留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呢?脑子有问题。因此,不同的场合,要说不同的话。
在《庄子》中有一-则寓言: 有一天,吴王率人登狙山。一群猴子见到人来,纷纷逃进荆棘丛中。只有一一只猴子,在吴王面前卖弄乖巧。吴王用箭射它,它反而拨弄箭头,更加肆无忌惮。于是吴王命手下人一齐放箭,把猴子射死了。这只不分场合的猴子因为随意卖弄才会命丧黄泉。
这则寓言告诉我们:无论是做事还是说话都要分清场合,不要死心眼儿,哪壶不开提哪壶,否则怎么得罪人的你都不知道。有如心商,文如其人。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。 一个人说出的话怎样,可以直接反映出他的修养如何、气度如何。有些人在生活中很邋遢,但工作却很干练,有些在家中很和蔼的人在单位却非常严肃,有些对家人脾气暴躁的人对同事却表现出很强的亲和力,有些在家中很懒惰的人干工作却十分努力认真。
于是,当看到一些人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表现,有人就偏执地认为其是“骗子”,然而事实并非都是如此。
这种情况与一一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以及说话技巧、方式都非常相关。任何言语都是在具体的场合中进行的,并且受场合的影响和制约。假如说话不适宜场合气氛情境的话,往往会与初衷适得其反。有一法院开庭审理一起盗窃案,被告人对作案时间交代不清。为了核实,审判长决定传被告的妻子到庭做证。由于当时过分着急,审判长脱口而出说出了一句话:“把他老婆带上来!”
因此,说话一定要注意场合,不看场合,随心所欲,信口开河,想到什么说什么,这是“不会说话”的一一种拙劣表现。 日常生活中,也许我们会遇到这样的状况:两个熟识的人,不管在什么场合碰上,都少不了一番热情的问候,而用得最多的总是这句“吃了吗”。
一次,有两个熟人在洗手间门外碰上了,一人从里面出来,另一人正准备进去,忽见是熟人,两人也就热情地招呼了起来:“吃了吗?”“刚吃过了,你呢?”“还没呢,正准备去吃。”对话很快结束了,“吃了的”一脸轻松地往外走,“正准备吃的”脸紧张间围在定的时间、一 定的地点、一定的条件下生活的,在不同的场合,面对着不同的人,不同的事,从不同的目的出发,就应说不同的话,用不同的方式说话,这样才能收到最理想的言谈效果。
1.庄重的场合
如果你们单位所有人员聚在一起开会,领导讲话,你随便插话:发言时,不该你说的话你抢着说,或者还没轮到你发言你急于抢话,这些都会招致他人的不满,要记住“枪打出头鸟”。
2.公众的场合
如果在图书馆,别人都在静静地看书,你偏要和同桌窃窃私语,或者大声地说话,这很明显影响了别人的学习。人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小圈子,称之为自己人。如你把自己小圈子里的事情、把你朋友的隐私到处说,你这朋友肯定没法交下去了。
5.喜庆场合与悲痛场合
当别人正在举行婚礼时,你同他尽说一些不吉利的话,这是别人低写的:相反,如果你在悲伤的场合说一些高兴的话,必将会引起他人的不悦。
上一篇:女人最惧怕的事情是什么